陈志宏
更新时间:2023-09-21一、个人基本情况
陈志宏,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江永人。2009年于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英国University of Sheffield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武汉理工大学物理系,2016年任副教授,2022年晋升教授。近年来围绕国家需求开展雷达低可探测技术与电磁功能新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5项国家级纵向项目,主持项目合同经费近600万元,参与十余项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并参与撰写2部英文专著,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担任Magnetochemistry期刊客座编辑。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其中5项获成果转化,作为团队骨干转化合同金额1.06亿元(为武汉理工转化的首个亿元级科技成果),依托武汉理工-双虎涂料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产业化。 主导系列雷达吸波涂料的研发、工程化和应用工作,服务于国家和行业需求。
二、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教育背景
2005/09 ~ 2009/07 本科,中南大学
2009/09 ~ 2010/07 硕士,中南大学
2010/10 ~ 2014/01 博士,英国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工作经历
2014/05 ~ 2016/09 讲师,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2016/10 ~ 2022/09 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2022/10 ~ 至今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三、科学研究
本团队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国家尖端装备以及5G通信/电子设备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解决雷达低可探测技术和新材料、尖端设备电磁兼容、5G设备电磁噪声抑制等瓶颈问题。
(1)研究方向一:高耐环境吸波涂层设计、制备及其工程应用
在高耐环境吸波涂层设计、制备及其工程应用方面,采用第一性原理等方法开展合金吸波剂的成分设计,研究间隙原子在磁性金属吸波剂中的吸附、扩散和反应的能量变化以及分子动力学行为,研究苛刻环境下磁性金属吸波剂的磁矩、磁畴、晶粒结构和电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方法,发展在苛刻环境下具有优异电磁性能的新型吸波剂及其吸波涂层,满足国家工程应用需求以及产业化要求。
(2)研究方向二:电磁波传播操控及其复合超材料
在电磁波传播操控及其复合超材料设计制备方面,主要研究电磁超表面对电磁波的传播方向、散射和相位等物理参数的调控规律,将电磁超表面与磁性吸波材料复合,实现电磁波相位和传播方向的控制,设计并制备出具有轻质、宽频和强吸收的复合超材料,服务于国家需求。
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近年来本人共主持5项国家级纵向以及2项JG横向项目,参与配套项目、共用技术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15项纵向和横向项目,主持项目合同经费近600万元。部分项目如下: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基于磁偏振中子散射的FeCo纳米晶吸波剂磁矩有序化机理研究(52311530074),2023.05-2025. 04,10万;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属氢化物钉扎FeCo纳米晶吸波剂的氢掺杂效应和高温电磁性能,2021.01-2024.12,58万;
(3)主持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项目,耐温微波吸收涂层,2023.5-2024.5,10万;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可自发纠缠的形状记忆微纳米螺旋及其可拉伸透明导体的自修复研究,2017.01-2019.12,20万;
四、专利及应用情况
近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授权9项,其中5项专利获得成果转化,作为团队骨干完成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06亿元,为武汉理工大学首个亿元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依托武汉理工-双虎涂料联合研究中心进行科研成果落地和应用。部分发明专利如下:
(1)巯基化修饰的石墨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510389116.3。(成果转化)
(2)一种Fe/ZrH2纳米晶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810220888.8。(成果转化)
(3)一种铁钴/硅钡复合合金粒子耐温磁性吸波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CN202010161248.1。(成果转化)
(4)一种磁性纳米晶片状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ZL202010294367.4。(成果转化)
(5)片状吸收剂在高填充比条件下自发取向的方法及吸波涂料,CN109957275B。(成果转化)
(6)一种高拉伸应变压电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ZL201610242478.4。
(7)一种具有双级波浪结构的高拉伸压电微纤维及其制备方法,ZL201810971797.8。
(8)一种具有三维螺旋结构的高拉伸压电微纤维及其制备方法,ZL201910491581.6。
(9)一种耐高温氧化片状纳米晶微波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ZL202010161513.6。
五、代表性论文/专著
近年来已在Adv. Mater.、Adv. Optical. Mater.、Nanoscale、Langmuir、J. Mater. Chem. C、Phys. Chem. Chem. Phys.、J. Appl. Crystallogr.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篇,参与由World Scientific 和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的英文专著2部,担任Magnetochemistry期刊客座编辑。部分论文如下:
(1)Ziwen Fu, Zhihong Chen*, Rui Wang, Hanyan Xiao, Jun Wang, Hao Yang, Yueting Shi, Wei Li and Jianguo Guan*, Deformation-Thermal Co-Induced Ferromagnetism of Austenite Nanocrystalline FeCoCr Powders for Strong Microwave Absorption, Nanomaterials, 2022, 12(13):2263. (Q1)
(2)Zhi Hong Chen, Rui Fang,Wei Li and Jianguo Guan, Stretchable transparent conductors: from micro-/macromechanics to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accepted. (IF=32, Q1, top journal,58 citations)
(3)Zhihong Chen, Sun Hye Hwang, Xiang-bing Zeng, Jongmin Roh, Jyongsik Jang, Goran Ungar, Solvent Diffusion in Polymer-Embedded Hollow Nanoparticles Studied by In-situ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7, 21663-21671. (Q1)
(4)Dawei Hu, Jie Cao, Wei Li, Cheng Zhang, Qifan Li, Zhihong Chen, Tianlong Wu and Jianguo Guan, Optically Transparent Broadb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Metamaterial By Standing-up Closed-ring Resonator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2017 :1700109. (Q1)
(5)Ji-li Liu, Zhihong Chen, Hai-you Huang, Jian-xin Xie, Microstructure and superelasticity control by rolling and heat treatment in columnar-grained Cu-Al-Mn shape memory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2017, 315-322. (Q1)
(6)Chang Long, Baocai Xu, Chuanzhou Hang, Zhihong Chen, Jianguo Guan, Flaky core-shell particles of iron@iron oxides for broadband microwave absorbers in S and C bands, 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 2017, 709 :735-741. (Q1)
(7)Zhihong Chen, Sun Hye Hwang, Xiang-bing Zeng, Jongmin Roh, Jyongsik Jang and Goran Ungar, SAXS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embedded hollow nanoparticles and of their shell porosity,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2013, 46, 1654-1664. (Q1)
(8)Zhihong Chen, Chanhoi Kim, Xiang-bing Zeng, Sun Hye Hwang, Jyongsik Jang and Goran Ungar, Characterizing size and porosity of hollow nanoparticles: SAXS, SANS, TEM, DLS, and adsorption isotherms compared, Langmuir, 2012, 28, 15350-15361. (Q1)
该论文被英国同步辐射装置年度进展报告遴选收录:Ceramic hollow nanoparticles - hollow spheres or nano-baskets?, Diamond light source 2012/2013 Annual Review, Page 58-59.
(9)Goran Ungar, Zhihong Chen, Xiangbing Zeng. X-ray scattering, chapter 6 in Liquid crystals with nano- and microparticles, World Scientific, 2017, ISBN: 9789814619257. (专著)
(10)Man Song, Changwei Cai, Xuexiong Li, Zhihong Chen* and Xingke Cai*, Graphen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chapter 6 in 《Ambipolar Materials and Device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20, ISBN 978-1-78801-868-5. (专著)
六、招生与就业
本团队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领域与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且与国内多家央企和民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可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总体设计所/研究所就业,也可以面向5G通信、电子、芯片等国内外企业就业,具有广阔的需求。目前本人已培养8名硕士生和多名本科生毕业,在读硕士生9名,毕业生有进入海外高校、清华、中科院、上海交大、复旦、武大、中科大等院校继续深造,也有进入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等企业工作。
(2)研究团队拥有超过2000万元的各类研究设备,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磁参数和反射率测试系统等,可为研究生提供系统的培训,经培训后可自由使用设备。同时,研究团队已建立武汉理工-双虎涂料联合研究中心,可为团队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有机会了解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企业流程。
(3)研究课题可以是偏理论的工作(如第一性原理设计、分子动力学模拟、电磁波超结构设计等),也可以是实验方面的工作,在物理-材料交叉领域开展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4)研究团队注重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开展课题时,有责任担当的学生将有机会组建研发小组,开展产品研发工作,体验产品研发全流程,为职业发展打基础。
(5)团队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相关项目已入选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事业单位)首批项目,拥有超过500平米的产业基地,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基地、创业和就业机会。
(6)团队研究经费充足,可为课题开展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撑有创造力的idea。
(7)本团队注重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特色,团队研究氛围活泼,不定时开展各类团建活动,丰富研究之余的生活。
研究团队秉承团结担当、求实创新的理念,欢迎符合该理念,有上进心,并有志于国防建设、行业发展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报考。
七、教学研究
近年来主讲《电磁波材料》、《同步辐射应用基础》、《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物理系研究生《专业英语》。参与讲授《射频识别技术》、《无线电技术入门与进阶》、《近代物理前沿讲座》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