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本科毕业生去向
发布时间:2023-09-05毕业发展:
本科生毕业5年后,9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达到95%以上。
就业情况: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240人,就业率93.33%。
单位性质:
所就业单位中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占比8%,国有企业占比63%。
地域流向:
就业地域主要流向广东省、广西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北京等地。
行业分布:
毕业生面向“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就业比例为92%;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74%。
知名企业: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2023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53人。其中国内升学50人(其中免试推荐研究生10人),占比50.04%,出国(境)3人。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香港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优秀学生:
杜明坤,工力2001班,已修课程平均绩点4.272。获得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个人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二等奖;热心公益,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现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刘银晗,工力zy2001班,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等荣誉;获得华中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二等奖、个人赛湖北赛区二等奖。现保送至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陆子顺,工力2001班,在校期间平均学分绩点为4.379,专业排名第一。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国家三等奖,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评结题优秀,现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陈志伟,工力zy2001班,已修课程平均绩点4.095。多次获得校奖学金,校三好学生,获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现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王鸿毅,工力2001班,获得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个人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二等奖。现已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包亦望,1982年毕业于本专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检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秘书长,全国工业陶瓷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199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英国皇家工程院“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 ( 2007)等人才计划。201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评价领域,发明60多项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设备。其中9项创新技术被制订为国际标准而服务于世界,10多项技术制订为国家标准广泛应用于材料行业和检测行业。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SCI收录128篇,EI收录200多篇,个人H因子26。发布专利56项,出版专著三部,参编大型丛书5部。制定国际标准9项,国内标准20多项。建立我国先进陶瓷力学性能评价标准体系。
黄再满,1991年毕业于本专业。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科技处处长、研究中心主任,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总经理,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材叶片总经理。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建材行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研进步奖数项。
潘鹏志,2000年毕业于本专业。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兼任国际SCI期刊J Rock Mech Geotech Eng编委和Arab J Geosci副主编、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裂隙岩体THMC耦合过程专委会秘书长(2018-2020)和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放射性废物处置专委会委员(2020-)、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18-)、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2017-)。长期致力于多场耦合下工程岩体变形破坏机理、连续-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和灾害防控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自主研发了工程岩体破裂过程分析软件CASRock (www.casrock.cn) ,成果应用于10多个典型工程岩体稳定性和多场耦合过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纵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钱七虎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
弓毅伟,2000年毕业于本专业。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曾任广东水电二局四公司经理、党总支书记、广州鑫冠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党委书记。中央党校中青四班学员,建工集团优秀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获省级工法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省级协会工法、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若干项。
涂宏未,2001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现任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旗下上市公司,简称中铁工业:600528.SH)华中区域营销中心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负责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的营销工作,历任子公司助理工程师、技术主管、副总工程师、营销部长多年,从事技术管理岗位10余年,后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也逾10年,在工厂生产一线工作7年,曾负责多个重点项目的钢梁制造安装技术管理和市场经营。自2018年至今任现职以来,指标计划从2018年50亿到2023年80亿元,年均增长10%,2023年实现新签82亿元,首次突破80亿元。荣获“火车头”奖章、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经营先进个人”、中铁大桥局青年岗位能手、中铁工业“营销标兵”、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彭志军,2001年毕业于本专业。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某型基础教练机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集团起落装置一级专家。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获得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
李营,2009年毕业于本专业。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973)首席科学家,基础加强项目(原国防973)首席科学家。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爆炸力学优秀青年学者等。担任军科委某专家组专家、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轻量化多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部主任、空间飞行器先进结构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Defence Technology》、《中国舰船研究》、《现代应用物理》、《高压物理学报》、《宇航总体技术》、《火炸药学报》等10余期刊编委/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力学超常规材料设计、爆炸毁伤评估与试验技术、人员冲击损伤与防护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Adv. Sci.、JMPS、ACS NANO、IJIE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封面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发明专利40余项,参编军标9部。成果应用于国产航母、长征火箭等10余型重大国防装备。
李国栋, 2007年毕业于本专业。武汉理工大学物理与力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武汉市黄鹤英才优秀青年人才。先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功能材料与微纳器件的原子分子尺度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及材料设计,以第1或通讯作者在Mater. Sci. Eng. R、Matter、Phys. Rev. Lett. 、Adv. Mater.、Acta. Mater.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2018年国际热电学会博士后学者奖励(该奖全球范围内每年授予1人),目前担任力学学报英文版《Acta Mechanica Sinica》和《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期刊编委,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